颗粒带电方法和带电后的行为

  在电选过程中,颗粒带电的方法包括传导带电、感应带电、电晕带电、复合电场中带电和摩擦带电.
  传导带电
  传导带电是一种简便的带电方法,是砂石生产线上电选过程中常见的带电方法.如图10-12所示,颗粒与电极接触后,导体颗粒C由于其电位低于带电电极的电位,因而能通过传导迅速获得与接触电极同号的电荷,继之,受接触电极排斥和上方的异号电极吸引,脱离接触电极向上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电泳,这种向上方或偏向上方的运动又称为提升效应,提升效应可扩大烘干机中导体颗粒和非导体颗粒之问的轨迹差,在圆筒型电选机中得到普遍应用.非导体颗粒N由于电阻很大,不能经由传导带电,但可受到一定程度的极化作用,或多或少受接触极吸引,极化作用越强,吸附越紧,这种现象称为吸附效应,吸附效应有利于提高分选效果.但只靠极化作用产生的吸附效应较弱,这正是静电选矿机效率不高的原因.
  感应带电
  感应带电和传导带电基于同一机理,都是导休中的自由电子向高电位方向的移动.唯一区别是,在传导带电中,导体颗粒与带电电极接触而获得同号电荷,而在感应带电中,如图10-13所示,导体颗粒不与电极接触,而在静电场空间获得电荷.显然,导体颗粒面向带电负极的一面感生正电,而面向正电极的一而感生负电,然后带电颗粒朝异性电极方向运动;感应带电可以传走.非导体颗粒中无自由电子,既不能传导带电,也不能感应带电.
  电晕带电
  电晕带电是高压电选最有效的带电方法,可使人选颗粒最大限度地带电.电晕带电又称为离子碰撞带电.电晕放电的机理已在上一节叙述清楚.颗粒在电晕场中的带电过程如图10-14所示,颗粒进人电晕电场后,无论导体颗粒或非导体颗粒都能通过离子碰撞获得电荷.但导体颗粒由于其介电常数比非导体颖粒大,因而能够获得比非导体颗粒更多的电荷.不过导体颗粒由于其导电性好,能将其获得的电荷在极短时问(1/40-1/1000秒)内经接地极传走,离开电晕电场后,甚至带上与接地极同符号的电荷,受接地极排斥.非导体颗粒由于其导电性很差或不导电,因而只能传走一部分电荷或不传走电荷,离开电晕场后,保留大量剩余电荷。这种剩余电荷使非导体颗粒吸附于接触电极表而,这种吸附效应较强,有利于提高分选效果.
  复合电场中带电
  复合电场中带电意即颗粒在由电晕场和静电场丑加的电场中带电,或是颗粒依次经过电晕场和静电场的带电,如图10-15所示.在前期,颗粒进人以电晕场为主的复合电场中,这时,导体颖粒和非导体颗粒都可通过离子碰撞获得电荷.当进入静电场区域时,导体颗粒迅速将在电晕场中获得的表面电荷经接地极传走,并由传导感应带上与接触电极同符号的电荷,脱离接地极,飞向上方的静电极,产生较强的提升效应;而非导体颗粒一般只传走少址电荷,保留大部分剩余电荷,受接地极吸引和静电负极排斥,比较牢固地吸于接地极表而.
  摩擦带电
  尽管在2500年以前就发现了摩擦带电现象,但关于摩擦带电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弄清楚.科恩(Cochn)法则常被用来预测两种物质摩擦后表面电荷的符号,意即“当两种物质忽接忽离时,具有较高介电常数的物质带正电”.
  电选过程中常用的摩擦带电方法是,如图10-16所示,颗粒与颗粒接触摩擦带电和颗粒与特定材料滑动摩擦或滚动摩擦带电.例如,石英颗粒与镀镍金属板接触摩擦时表面带负电.颗粒一经摩擦带电,就可在两块不同极性的电极之间产生运动轨迹偏差,从而分离成两种产品.


 

版权所有:河南鸿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西开发区 联系电话:0371-53762053 13674998188
豫ICP备08103981号 本站关键词:砂石生产线_烘干机_选矿设备